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,离不开叫家人对他们精心的辅导,下面介绍几则幼儿心理健康常识:智力发展正常,有求知欲。智力是人的观察力、注意力、想象力、记忆力、思维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。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儿童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基本心理条件,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。儿童智力正常主要表现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;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,注意力集中,记忆力正常;爱说话,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,无口吃情况;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,乐于自己做,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,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;情绪健康,情绪反应正常。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核心的作用。心理健康的儿童能经常保持愉快、开朗、自信的情绪,天真活泼快乐,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,对生活充满希望;情绪稳定性好,具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。积极的情绪是幼儿保持身心健康和良好行为适应的重要条件。欢乐、愉悦等积极的情绪有利于提高儿童的活动效能,有助于儿童对社会生活环境作出适宜的反应,并始终保持对周围环境的良好适应状态,有助于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。乐于与人交往,人际关系融洽。人际交往不仅能满足各种身心需要,还可以让儿童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。学前儿童的交往活动能反映其心理健康状况。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:一是乐于与人交往,尊重别人的愿望和要求,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,又有知心的朋友,能愉快的和周围同龄伙伴和谐相处,能够较好的处理小朋友之间的冲突和纠纷;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,有自知之明,不卑不亢;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,取人之长补已之短,宽以待人,友好相处,乐于助人;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,不存在孤僻、独占、退缩、或攻击行为,能够较好的适应新环境,能和老师尽快建立感情;行为统一和协调。行为统一和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,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,随着年龄的增长,幼儿的思维逐渐变得条理化,有意注意的时间增多,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日趋合理,对客观事物的态度逐渐稳定。心理健康的幼儿,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能基本处于和谐统一之中。心理不健康的幼儿则表现为注意力分散,做事三心二意,思维混乱,语言支离破碎,行为上经常前后矛盾,行为反应变化无常,缺乏自控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。幼儿虽然能初步借助语言来支配自己的行动,有独立行动的愿望,但意志力还不健全,自控力还很差。因此,要注意培养幼儿行动的自觉性、坚持性和自制力,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,学会对生活环境中各类刺激做出正确的应对与反应;性格特征良好,性格是个性心理的核心。心理健康的幼儿性格相对稳定,具体表现为:开朗、热情、大方、勇敢、谦虚、诚实、乐于助人;好奇心强,勤奋好学,积极进取;寻求独立性、坚持性,自制力不断发展;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。心理不健康的幼儿则畏难、胆怯、冷漠、执拗、顶撞、自卑,缺乏自信心。性格主要是随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逐步发展起来的。幼儿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,但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性格,可塑性很大。因此,家长和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,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。